106年度發展重點及具體執行成效
辦學目標 | 105-106年度重點規劃 |
教與學的精進 |
1.引導教師對地方學的想像與創意 2.開發活躍老化的教與學教案 3.深化地方學課程整合與融入式的教學活動 4.發展數位課程及建構分享行銷平台 5.跨社大的人才共學與培力-行政、教師、社團 6.持續深化退休人力的開發與運用 7.與社區學校合作推展12年國教教學特色 |
社區深耕與社區人才的培力 |
1.將社大打造成為社區人才培力中心 2.努力成為社區願景營造的基地與火車頭 3.陪伴社區婦女成長-推動女性社區學習地圖及地標小旅行 4.持續推動社區健走教室、健走步道及錫口廊道的推展 5.社區健康支持性環境建構 6.松山區參與式預算的陪伴與輔導 7.社區發展工作基礎培力的持續推動與深化 8.儲備老闆學校的深化社區微型創業 |
公共參與與公民意識的提升 |
1.公共性社團的共學、合作與偕同開課計畫 2.提升松山人的公共性與擴大發行 3.「議題旅遊」的向外推廣/如臺北女路小旅行 4.帶狀議題及論壇形式公民講座的規劃 5.課程公共化及公共性社團交流觀摩的辦理 6.積極投入參與式預算的推動與公民參與教育的深化 7.松山健康公宅的在地營造 |
國際交流與多元文化的關注 |
1.積極投入國際交流行銷松山 2.與國際健康城市聯盟交流互動提升國際能見度 3.兩岸終身教育的經驗合作 4.文化活動的海內外展演規劃 5.友善城市指標的推動 6.全球極端氣候的在地調適 |
河川守護與環境教育的深化 |
1.建構社區環境教育師資庫與知識庫 2.都市農園的垂直推廣與技術培力 3.基隆河系守護網絡串連 4.基隆河濕地原生物種調查與復育 5.綠能交通的持續推動 6.極端氣候在地調適 7.推動城市養蜂-從課程到NGOs及外縣市外擴合作 |
弱勢關懷與高齡友善的推動 |
1.新移民與銀齡長者就業培力 2.獨居長者與弱勢家庭居安訪視修繕服務3.推動樂活銀髮學程 4.與民間社團鍊結社區新移民服務網絡 5.弱勢關懷志工的培力與服務平台的建構 6.行動服務車的全國關懷點建構 7.樂齡師資與教案的開發 8.整合型高齡友善服務網-「銀色松山」銀髮資源地圖的建構與串連 9.青銀共生公寓的推展 10.女性地標小旅行與女路之旅的推廣與擴展 |
藝文推展與公民文化的催生 |
1.結合社大社團及社區藝術家,推動藝術在我家 2.發展帶狀及主題觀光導覽活動 3.結合台北市社區營造中心及市立美術館以松山為基地推展藝術介入社區 4.女路之旅的推廣與規畫 5.結合社區文創產業推廣社會設計 6.社區藝文達人的尋找與傳藝 7.藝術介入社區的銀齡陪伴 |
104年度發展重點及具體執行成效
指標 |
短程發展計畫 104-105年 |
104年度校務重點工作執行成效 |
社區深耕與社區人才的培力
|
1.松山學學程的建構 2.推廣松山趴趴走觀光旅遊計畫 3.社區資源的盤點與應用 4.從松山健康城市促進到高齡友善城市的建構 5.松山人出版與深化 6.社區工作人才的培力與地方扎根 7.松山食神盃及食安的推廣 8.深化社區學習服務中心的功能 9.社區行動圖書館與飄書行動的合作與推廣 |
1.「動物友善城市」辦理暑假及秋季班犬貓學校,計12週免費講座:提供動物行為訓練及行為諮商、降低棄養提升動物權及飼主責任感,參與計65人。 2.「智慧城市」:配合臺北e大數位學習網製作數位學習課程及免費社區講座;參與計136人。 3.「讓台北成為創業的搖籃」:協助青年就業創業、中年轉業、銀髮延伸就業;開設證照、木工、水電、烹飪或手作等相關課程;學習人數計709人。 4.開設「104年度社區發展工作基礎培訓課程」:為社區發展儲備人才,進而提升社區發展協會之運作效能;學習人數計678人。 5.「松山區長青健康活力SHOW」:共11組團隊及民眾參加,計參與550人次。 6.「松山Style健康活力領袖營」:導引同學瞭解並實踐松山區健康城市營造之意涵,三天活動計155人次參與。 7.「健康自主管理志工培訓課程」:以志願服務的精神進入社區,協助松山健康城市營造之推動,參與活動人數計112人次。 8.「臺北市松山區健康城市營造成果論壇暨健康社區采風」:以年度成果分享及回應高齡社會城市應有準備為研討主題,參與活動人數計300餘人次。 9.「溫馨夏日松山送暖社區關懷園遊會」:邀請地方社福機構及年長老人來校參與活動,喚醒民眾關懷社區弱勢族群;104-1及104-2兩期參與活動人數約1200人次。 10.「臺北市學習型城市學習楷模選拔及表揚活動」;本校計榮獲〝成人學習楷模〞、〝成人教學楷模〞、〝學習型家庭楷模〞及〝學習型社區楷模〞等四獎項。 11.「月節慶團圓暨食神盃烹飪競賽健康活力秀」:以〝米食〞為主題,推動健康輕食料理,參與活動人數計300餘人次。 |
公共參與與公民意識的提升 |
1.公共性社團與民間社團的共學合作平台開發 2.深化公共論壇讓社區議題在社區發酵 3.推動城市改造之民眾參與 4.提高深化公民講座之公共議題內涵 5.公民記者培力、社區公民新聞平台的開發 6.課程公共化課程教案出版 7.以社大為平台推動市長與市民有約 |
1.「食安‧10安」:辦理免費社區講座,廣邀專家學者、食品業者及民眾參與,冀求食品業者自律管理符合相關法規,讓民眾吃的安心;參與計215人。 2.推動「松山區」永續健康城市營造:強化社區健康營造行動力,讓松山區朝健康宜居城市邁進;估計參與全案相關活動及社區課程人數約3500餘人。 3.「均優質化高中職─十二年國教」:辦理李家同教育講座以概念化的方式導入來培養孩子們邏輯思考能力;參與計60人。 4.「<公民論壇>食在很重要 基改行不行」:了解基改的利弊,重新檢視糧食問題及健康安全;參與人數計58人。 5.「公民論壇-從政黨票談臺灣的民主改革論壇」: 讓民眾對政黨票有更多的認識,提升民眾了解政策的機會;參與人數計18人。 6.「氣候變遷環境教育推廣專案工作計畫」:讓參與者瞭解城市的生態系統,與自然之間的共生關係,減緩地球暖化;參與人數計20人。 7.「公民憲政論壇-憲再不改 台灣停擺」:讓參與者瞭解憲改急迫性,凝聚公民社會的集體意志;參與人數計28人。 8. 「公民論壇-教育狂想曲-臺灣在社會變遷中應有的新教育」:共同討論教育現況所面臨的問題;參與人數計40人。。 |
國際交流與多元文化 |
1.減緩地球暖化之綠能推廣 2.國際文化活動及比賽的推廣 3.世界公民素養的培力 4.兩岸成人與社區教育的交流與合作 5.參與WHO健康城市聯盟國際年會與國際會員城市互訪 |
1.「2015金鑽盃第20屆國際標準舞蹈世界公開賽」:邀請國際職業組、國際業餘組選手參與競賽,交流國際舞蹈,選手共163人參賽。 2.「兩岸社會服務工作交流」:廣州市社工委蒞校參訪交流,參訪人數14人。 3.山東教育訪問團由山東英才學院-楊文董事長率領蒞校交流參訪。 4.參與APO日本農業專家臺北市青農交流活動。 5.日本首都大學暨琦玉大校師生蒞校交流參訪。 6.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成果海報三篇投稿國際大會。 7.參與「臺北市‧日本松山市撞轎文化友好交流活動」。 |
河川守護與環境教育的深化 |
1.結合12年國教落實環境教育獎章的推廣 2.將河川守護社群引導到環境教育隊伍 3.低碳生活的社區推廣 4.環境教育課程與種籽志工的培力 5.綠建築的社區推廣 6.基隆河左岸文史生態假期推廣 7.環境公共事務人才的培力與運用 8.都市農園與城市養蜂的社區推廣 |
1.城市養蜂與環境教育:與微遠文化藝術基金會及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的社會企業理念合作,關懷弱勢,發展社區在地特色;參與計70人次。 2.都市農耕工作坊-田園城市:邀請社區大學、各級學校、相關組織一起辦理公民論壇及免費社區講座,共同打造田園城市的藍圖;參與計185人次。 3.「節能城市」:公民週辦理相關免費社區講座計2場;參與計94人次。 4.辦理「優良水環境巡守隊頒獎暨座談會」:榮獲行政院環保署評定本校「我愛基隆河-錫口巡守隊」為103年度全國優良水環境巡守隊並頒獎表揚。 5.「南港國小童子軍基隆河錫口水岸文史微旅」:引領學童走入錫口水岸樂園,安排基隆河生態及文史導覽,進一步體驗自然生態;參與計40人。 6.「都市生態綠網啟動計畫/讓綠點更綠點-綠道志工培力工作坊」:探訪松山區生活週遭的綠點,尋覓串連綠點的主題路線,讓更多朋友有機會參與認識我們的環境,進而喚起行動,;參與計65人。 7. 「新竹環保局暨水環境巡守隊與錫口巡守隊交流活動」:錫口基隆河生態地景分享交流,雙方參與人數計43人。 9.「都市農耕田園城市社大工作坊」:以田園城市的願景與內涵,與公部門一起攜手合作,深化都市農耕的多元策略,參加工作坊人數約110人。 10.「我愛基隆河─錫口巡守隊培力」:開設培力課程,參與學習計41人。 11.「基隆河錫口巡守隊」及「松山社大公民記者社」合作協助基隆市文化局實施〝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實施工作假期一日志工計畫〞清理古蹟遺址。 |
弱勢關懷與高齡友善的推動 |
1.公益性社團的培力與外擴 2.社區公益扶植團隊的鍊結 3.寒暑期弱勢家庭公益營隊的辦理 4.黃金俱樂部的推廣 5.開設客家原住民等多元文化課程 6.新移民專業培力課程的深化與開發 7.木工公益修繕社的跨區推廣 8.愛心社、義剪社、食藝社關懷小舖的協作與推廣 9.關懷行動車巡迴服務 |
1.「銀髮照顧銀齡教育」:開設銀髮族優惠課程及辦理相關免費社區講座;參與計619人。 2.「獨居關懷月-松山高齡樂開懷友善照護無距離」:呼籲社會大眾共同用行動關懷獨居長者,讓獨居老人不再孤獨;參與計80人次。 3.「安康平宅專案-SOGO拼布展」:透過拼布專業的培力協助平宅婦女就業。 4.「松山社大SING CLUB 社團-潤福安養機構敬老活動」:藉由慶生活動,以經典國、英語歌聲陪伴老人,參與計110人。 5.「歡樂祖孫『鼓』動情-隔代共學活動」:促進跨齡交流,致力高齡有善環境之建構與健康社區之營造,參與人數計122人次。 6.「為愛皂福」公益DIY:透過作皂義賣為罕見急病協扶、為小胖威利病友關懷協會募款,共培育出40名種子助教,參與人數90餘人次。 7.「共餐食堂」:與長者分享菜餚共餐,並推動健康飲食,參與活動計50人次。 8.「老人憂鬱症防治講座」:透過講座教導大家「接受自己,放下堅持」之憂鬱症防治之道,參與講座人數計40人。 9.「社區長者關懷成果發表會」:讓長者走出家門與鄰戶共餐寒暄,以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參與人數計70人。 10.「獻木松山公益修繕社-南港磚窯社區公益修繕」:免費屋頂及牆面修補。 11.「臺北市新移民資源整合聯繫會議」:配合新移民婦女暨家庭服務中心及社區關懷據點年度服務工作需求,共出席會議三次。 12.「螢火蟲助學計畫-螢火十華‧螢耀十方」:參與活動人數計800餘人次。 |
藝文推展與公民文化的催生 |
1.社區藝文活動的推動 2.生活藝能課程公共化的推展 3.師生校外藝文展演協力與推廣 4.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推廣 5.文創產業創發 6.公民美學行動的推展 7.發展生命故事書寫及紀錄片拍攝 8.推動公民社計師發展社會設計 |
1.「基隆河錫口水岸文史微旅」:以松山火車站周邊藝文及文史導覽介紹,讓孩童從小紮根認識河川生態及環境保護,參與人數計40人。 2.「錫口文化節「好運台北‧慈祐松山」音樂會」:透過松山社大行動彩車提升閱讀量,參與活動人數計260餘人次。 3.「祖父母節夏夜音樂會」:透過音樂搭起世代橋樑,讓長者們享受溫馨愉快的仲夏之夜,參與活動人數計300餘人次。 4.「社區工作者「行動微電影」培力課程」:課程規劃3小時,依分組及個人完成1-2之微電影短片,參與課程人數計34人。 5.「建安社區萬聖節活動-萬聖踩街嘉年華」:以健康議題為訴求,與松山區自強里辦公處合辦,參與人數計250餘人次。 6.「臺北市104年度社大盃社會組客家語文競賽」:配合臺北市政府加強語文教育,提高語文興趣,參賽人員計28人。 7.「臺北市全民漂書推廣活動創意書架票選及展示活動」:鼓勵社區優秀創意與設計投入漂書架製作,增加民眾對漂書運動的重視,榮獲團體組第二名、個人組第三名。參與活動民眾約計300人。 |